最可怕的校园暴力,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暴力。
校园暴力并不只是同学之间的欺凌、孤立,来自老师的暴力才是杀伤力最强的。
因为,在家长和学生眼里,老师是为人师表、授业解惑的人,带着权威和职业的光环,对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
我接触过不少职业教师,大部分教师都师风端正,对学生尽心尽责。加上社会现在对学生群体的重视,打骂学生这种行为基本看不到了,但是暴力并不只是体罚这一种,冷暴力也是其中一种,而且更难以察觉和界定。
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会赤裸裸地告诉你“我讨厌你”的感觉。
这个时候,家长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孩子的家长会跟老师交涉,帮助孩子处理问题。
有个2年级的小朋友,因为被校园冷暴力而不想上学,休学在家,最后被父母带来咨询。
初次见到她,安静斯文,成绩中上,看起来很乖,是父母和老师都会喜欢的那种孩子。
为什么这样一个孩子会被老师暴力呢?
起因于孩子上一年级的一件小事,那时,学校安排午休,孩子不睡觉跑出去玩了,老师找到后就通知了家长。
孩子父母觉得给老师添了麻烦,赶紧道了歉,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没想到之后就变成了孩子的噩梦,上二年级后,还是这个老师带,明显地针对这个孩子。
孩子上课举手老师视而不见,点评唯独不说她的作业,火车接龙环节跳过她,把她安排在教室最后排的位置。
慢慢地,原本很活泼的孩子就变得沉默寡言,孩子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就是觉得老师讨厌她,每天哭着说不想上学。
家长跟老师交涉过,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老师有过错,最后只能让孩子转学,这时孩子已经对学校产生了恐惧,怎么都不愿意去了。
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并非只有学习那么简单,更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他随即从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告诉校长和老师,这些孩子最有发展前途,并且嘱咐他们对实验保密。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是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全部都有了明显进步,性格更活泼开朗,社交能力增强。
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只是因为老师在收到罗森塔尔的暗示后,对名单上的学生有着更高的期待,有意无意地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学生受到鼓励,则有了跟更为积极的表现,反馈给老师后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学生的智力、学习、社交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正向期许可以激发普通的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也可以将一个重担班的尖子生变得平庸。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