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校园暴力这个话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但是还有更多的暴力事件不为人所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校园暴力只有1/7被注意到,更多的受害者选择沉默。
校园暴力中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许多被欺凌者患上了PTSD (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就算长大成人,年少时被欺凌的场景也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性格变得自卑,消沉抑郁,恐惧,更有甚者会在受欺凌时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伤害他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是被选择的,但他们绝对不是错的。在欺凌者挑选被害者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去选择看上去好欺负的,就像打架绝对不会去挑选最高最壮的作为目标。通常被欺凌者有以下特征: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或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我们作为社交能力正常的人群,也许无法理解被害者,我们会觉得被欺负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或者警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暴力选择了别人而不是我们。
电影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一幕,是受害者胡小蝶在看到椅子上被倒了红色墨水,并没有告诉老师而是就默默坐了下去,我相信生活中99% 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那胡小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也许是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剧中并没有透露太多只知道她是单亲家庭,也可能是因为长期被欺凌心理变得扭曲,所以最终没能熬过高考选择跳楼自杀。许多人或许认为太懦弱,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胡小蝶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经历认为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其实我们并没有资格。
许多家长不重视校园暴力,是因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实,攻击性是人的潜在本来,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自控力更差,做事更不考虑后果。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或攻击的行为。
家庭原因也对施暴者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渊源。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所说,许多父母自己心智并不成熟,情绪化的父母无法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孩子却非常善于观察和模范自己父母的行为。
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极端,一种是极度溺爱,使得孩子形成自私、任性、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性格。另一种,是非常严厉,靠打压来使孩子进步,压抑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在这种强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一切性格和行为的形成皆有缘由。电影《少年的你》中三位施暴者魏莱,罗婷,徐渺的原生家庭都促使她们成为了施暴者。(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家庭不幸福的多了去了,怎么别人没成为施暴者。这里有一个逻辑关系,就是因果只能顺着推导并不能反着推导,她们选择了欺凌他人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缓解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但是并不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都会成为施暴者)。
电影中,魏莱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并且得过很多奖项,乍一看完全无法和施暴者联系起来。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家庭并不幸福,由于复读父亲一年没和她说话,她失踪一星期也没人发现,父亲看到她的尸体直接生气地走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情猜测,魏莱也许只是表面光鲜,但在家庭里并没感受到温暖,她要不断努力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不然会被父亲认为丢脸。于是,她通过欺凌他人,来缓解自己原生家庭给予的压力。
在学校打算开除施暴者时,罗婷和徐渺父母在老师面前的反应很好地映射出了他们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徐渺的母亲拉着女儿一起给老师跪下求老师,徐渺和她母亲一样是软弱的人,她本不想加入欺凌者的队伍,但是她怕自己如果不从也会被欺凌,所以才会有放过陈念那一幕。罗婷的父亲当着全校老师学生的面打罗婷。罗婷从小在暴力中长大,于是罗婷也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欺凌别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她身边的男人(父亲)只会酗酒打她,所以她才非常嫉妒陈念身边的男人可以保护她。
校园暴力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施暴者,还有旁观者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不作为都助长了校园暴力。
陈念原来作为旁观者,看着胡小蝶被欺凌,并没有去帮助她。许多人觉得,反正被欺凌的不是我,我只要和被欺凌者保持距离就好以免惹祸上身,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会成为被欺凌者。其实旁观者的群体比欺凌者的群体大很多,只是没有人敢先站出来去制止校园暴力。
许多人认为电影是不是夸张了,现实中不会那么惨。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跟你说,现实比这个惨的多。如果关注社会新闻,会发现每年有许多人死于校园暴力。电影中老师,学校,和警察还算有一点作为,那现实中呢?
我看了上百篇被欺凌者的亲身经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需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才能把自己代入进去尽可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许多老师只在乎成绩,对校园暴力不管不顾,甚至让被欺凌者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也有问题,除了不用管这麻烦事,还可以趁机说教一波满足自己内心的优越感),出了事情学校也只是先考虑自己的声誉(许多教育工作者不配做这份工作,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但这份工作门槛却不是那么高)。至于为什么不告诉家长?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是自己强有力的后盾,有的父母自己就一团糟,有些父母懒得管,或认为小孩子打闹不严重,或者趁机打压你一波,我亲身体会过我小时候告诉父母我和别人产生矛盾(不是校园暴力),我父母很鄙夷的告诉我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至于警察,除了校园暴力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不然会有警察来管吗?
心理学家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违法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将得到何种惩罚以及惩罚的强度等,如果惩罚的痛苦大于犯罪行为带来的快乐,则会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惩罚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厌恶刺激可以抑制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威胁理论也指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对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都能起到威慑作用。
可是,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着重于报道事件本身,很少对施暴者的后续惩罚进行报道。所以,威慑力的缺失,使潜在施暴者无法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从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继续上演。